也谈谈医疗改革

毒瘤要切掉,最终解决问题还是得技术进步。

前几天看到连岳写的一篇文章,祝民营医院挖光儿科医生,而我做父亲一年半来带女儿看病的经历也让我对这一块有切身感受。

女儿一岁半,生过几次病,出生时黄疸一次,腹泻一次,感冒咳嗽几次,还有一次是因为我这个不合格的父亲导致头破了。

麻烦的是咳嗽,一般发病流程是这样的。先是咳嗽,去医院检查一下就是喉咙发炎,然后医生开些药吃,运气好的话起效就结束了,运气不好,再去看的时候就是支气管炎,这时候很危险,搞不好会发展成肺炎。

女儿看病的医院,之前住的地方离上海儿童医院比较近,都是直接去儿童医院,后来搬到现在住的地方,一般先去华山医院宝山分院儿科去看,这是个二甲医院,不行再去儿童医院(路途很折腾,算上堵车,路上很容易就花一个小时时间)。

再说说医生,儿童医院有两种价格,88的专家号和18的普通号,还有特需门诊,一般是300。家附近的华山宝山分院好像专家和普通都是十几块。而我因为比较穷,大部分情况是选择88的,只有一次周六去看病,没有88的专家可选,去看了一次特需。也看过几次普通门诊。

先说说感受,医生态度基本上还是可以的,比其它科室的要好一些。猜测一方面是因为儿科大部分都是些感冒,发烧,腹泻的常见病,另一方面是小孩子往往不太配合,导致每个孩子的时间相对不那么短,相应的也少了一些急躁。

再说说检查,这一块感觉也是不错,基本上没有过度检查的事情,原因恐怕也是病情简单。

最后说说开药,这一块问题非常严重,主要就是中药的滥用。最好的例子是女儿黄疸时开的茵栀黄口服液(开这药的是长宁妇幼),就在不久前被卫生部禁用了。我并非中药黑,只是我不相信一个未经大样本双盲随机实验的药品是可靠的,只是很多时候完全没有选择,而信息不对称更让选择成为不可能。看咳嗽的几次经历也差不多,每次咽炎都会开清开灵颗粒,镇咳化痰口服液,有时候还会有其它乱七八糟的无效或者说负面效用不明显的中药。说这些药无效,不是我个人猜测,而是如果医生只开这些药,我会在一天后(一般都是三天后复诊)换一个医生去看,有几次医生都告诉我不要再吃这些药了。

这两年看到比较多的关于医生特别是儿科医生付出回报比不高的消息,我不清楚实际情况,不过十几块的挂号费确实不是一个合理的价格,这也是以药养医的根源,反应在儿科就是中药的滥用。很显然,这种迂回的收费效率低下,大量的医药费被浪费掉了,同时服务质量也非常差。

连岳说的市场化改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赞成。

我本人也是医院的常客,因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需要我定期去医院复诊。

每次复诊也很简单,到医院后先挂号,然后抽血验尿,一个半小时左右会检查结果出来,拿着检查结果去找医生,检查没有异样的话,医生开药,开下次检查单,拿药回家。整个看医生的过程大概就是1分钟,而化验单也很容易看懂,就几个关键指标。现在大概每50天去复诊一次,之所以是50天,是因为医保限制开药最多开一个月(医生会把每天的药量稍微开大一点,比如每天吃9片,实际每天吃6片)。对于这种典型的慢性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需要医生的地方也就开药开检查单,这些都是长久不变的东西,据我了解到的强直性脊柱炎的知识,这个病最难的是确诊,一旦确诊,治疗方案就这么多,无非是找出一个最佳的长期治疗方案,然后按照这个方案一直看下去。

如果将来 AI 医生正式上岗,慢性病的复诊大概应该是第一个应用的领域,这能消灭大部分的风湿科门诊需求。真到了这一天,医生的身份也从主要的执行者变成研究人员,也就不存在医疗改革的需求了。

技术进步才是颠覆性的。

一点补充。

就像周围没有人敢给孩子喝国产奶粉一样,市场化不会解决所有问题,必须有配套的制衡机制,如果没有可靠的司法制度,劣币驱逐良币是难免的。

特需门诊普遍好于普通门诊,除了收费高很多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每个医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品牌,医生需要维护自己的品牌。